1331
瀏覽停駐于“觀稼臺”上,遠處那層層梯田狀的鐘乳凝石就是舉世聞名的神田。神田田隴之中那一枚巨型圓錐狀的凝石則可以看作是金黃色的糧堆。其實,這是洞頂塌落下來的一塊巨石,經若干萬年的地質演化,鐘乳石漿披滿石身,就發育成今天這個模樣了。神田景觀,在喀斯特地貌中既普通又罕見。所謂普通,是說在溶洞中具有漫流水發育條件的地方都可以形成。中國大旅行家、喀斯特地貌研究室的先行者徐霞客先生早在三百年前寫下的《徐霞客游記》中即已經記錄過,并把這種類型的景觀命名為“神仙田”。這與我們的“神田”頗有異曲同工之秒。可見英雄所見略同。說它罕見,是因為它體量寬大,氣度宏觀。田田毗連,滿布山丘。其中大的一方,面積有百平方米,而其深度也達三四米。這是世界上已開發溶洞中大壯觀的神田景觀。這種喀斯特地質奇觀,地質學名叫邊石壩,形體小的叫邊石盆。而形態密集連體的則稱為邊石壩群,而神田正是這壩中之“霸”,普天之下,確是。神田之下的洞中水池名叫“天耳潭”,因池內有一支天然石耳而得名。在云南古代先民的神話傳說中,一向不乏關于“天耳”的記錄,如很多地方志中記載的“天耳山”等等。這反映了古代先民們對于“遙聽”這一超人力功能的悠久追求。而這支“天耳”則利用地質形態的方式呈現了這種追求,并將其形態化了。在“天耳”之旁,又有一塊“魚背石”,活象一條鯉魚鉆入地層后還露出的脊背。這是洞中流水在多種復雜的運動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可以看成是九鄉巖溶地貌景觀的特殊模式標本。“天耳潭”上方的凝石堆聚名為“恐龍崖”似恐龍,也似大象,造型碩大,很有大家風范。這個洞座名叫“臥龍洞”即因此而得名。
開放時間:
具體開放時間請咨詢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