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
瀏覽10 月17日,“轉型新發展 美好新神木”融媒體行活動走近世界級國寶遺址——石峁遺址。來自中省二十多家媒體以獨特的視角來感知石峁遺址,通過實地探訪,追尋史前中華文明的蹤跡。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坐落在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梁峁上。隨著汽車在蜿蜒的山嶺上行進,一座被時光淹沒的上古都城呈現在眼前。據遺址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石峁遺址建于4300年前,面積逾400萬平方米(4.68~5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它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的石砌城池,氣勢恢宏,構筑精良。
本次媒體團隊首先到達的是外城東門遺址,在這里可以看到石砌的外城墻遺址,隨著為保護開發鋪就的木棧道行走,由內外兩重甕城、門道、具有祭祀意義的頭骨坑、對稱設立的門塾(站崗士兵放哨所在的地點)、壁畫出土地點等先期結構組成的外城東城門遺址展現在眼前,使參觀者頭腦中形成對石峁遺址的基本印象。據介紹,東城門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體量巨大、保存完好的的城門遺跡。
皇城臺是石峁遺址最精華的部分,據研究是當時最高統治者所住地。這里三面臨溝,一面與甕城相通,并且依山砌城,氣勢恢宏,具有軍事防御功能。由此可見史前先民的建筑工藝和超前智慧。據介紹,在皇城臺區域出土了上萬根骨針、貝幣、玉器,這些出土文物成為研究遺址歷史的寶貴資料。從皇城臺下的廣場向上望去,可以看到層層的保護墻,墻體中發掘出最早的建筑“鋼筋”——紝木,遺址先民將整棵松木以樹冠朝外方向鑲嵌在墻體中,以起到鞏固撐拉的作用,以保持城墻的穩固和經久耐用。此外,在皇城臺,考古專家還發現了大型夯土基址、“池苑”及石雕人像等重要遺跡及文物。
石峁遺址被文化學者余秋雨稱為“中華文明邁向成熟的最后一級臺階”,站在黃土積成的高臺上,不禁產生疑惑,為什么石峁遺址被稱為“石破天驚”的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 為何被評為“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據有關考古研究專家稱,在那個還沒有文字記載的年代,石峁遺址給現在的人留下了很多待解之謎,石峁是考古界的大發現,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神木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副局長田文波說,石峁遺址的考古發掘每年都有新發現,不斷地刷新著我們對于這塊孕育中華文明之地的新認識。
石峁遺址“華夏第一城”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它需要后人做好保護性開發。據了解,2015年6月《陜西神木石峁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獲得國家文物局審核批準,《中國石峁遺址概念規劃》業已完成,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一座國家遺址考古公園即將承載起神木人對于全域旅游業發展的期待。此外,2019年9月21日,石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啟動儀式在神木大劇院舉行,標志著石峁遺址正式踏上奪取世界文化遺產桂冠的新征程。我們相信,在考古專家不斷地發掘研究下,在未來石峁遺址將逐漸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將一個我們不曾了解的繁榮發達的史前社會呈現給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