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
瀏覽沿著204省道和延包鐵路,從陜西省榆林市城區一路向北,途經錦界鎮、神木市,繼續往大柳塔實驗區走,跨過烏蘭木倫河到內蒙古自治區的上灣鎮,最后到鄂爾多斯市,這條近600里長的沿線被稱為中國的“能源走廊”。
神木就位于這條“走廊”上,它因煤而生、緣媒而興,曾經“世界煤都”是外人眼中神木最鮮明的形象。10月16日至10月18日,由陜西省委網信辦指導的“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巡禮之神木·融媒體行”采訪團走進陜西神木,感受這座擁有千年文化“煤都”的華麗轉型。
新引擎:從能源核心到文旅支柱
人們習慣將榆林當作中國“能源走廊”的起點,而神木,則是這條“能源走廊”的核心樞紐。
神木,地處陜晉蒙三省交界處,面積7635平方公里,大自然悄悄為其蟄伏了4500平方公里的地下黑色平原,占全市總面積的59%,富煤區每平方公里儲量達1000多萬噸。神木煤炭資源得天獨厚,探明儲量560多億噸,占神府—東勝煤田總儲量的1/4。神木煤賦存穩定、開采條件優越,屬特低灰、特低磷、特低硫、中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煤、氣化煤和環保潔凈煤。石英砂品位極高,探明儲量911萬噸,二氧化硅含量達97%。
隨著礦產資源優勢被利用并逐漸形成龐大的能源開發產業鏈,神木因地下“烏金”利用工程全面啟動帶來的GDP增幅一路飆升。短短十幾年的時間,神木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神木能源資源的“天賦異稟”短暫地掩蓋了千年文化的耀眼光芒,歷史把資源留給了神木,但神木正在改變著資源利用的歷史,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在神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神木開始在文化旅游上持續發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樣板。
神木歷史悠久,文化淳古。考古發現,境內石峁遺址是現存史前最大城址,被譽為華夏第一城。地處中原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融合前沿的神木,歷史上一直是守衛中原、抗擊外夷的邊關前哨,素為“南衛關中,北屏河套,左扼晉陽之險,右持靈夏之沖”的塞上重地。
北宋時,以生長于麟州的一代名將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英雄群體滿門忠烈,戍邊衛疆,流芳百世。在此次采訪中,媒體團成員先后參觀了石峁遺址、高家堡古城、神木市博物館等,感受千年文化積淀。
2019年9月21日,石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啟動儀式舉行,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宣讀了《國家文物局關于將石峁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函》。這彰顯了煤都神木在高質量發展上的成就。“神木太讓我驚喜了,我相信,在考古專家不斷地發掘研究下,未來石峁遺址將逐漸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將一個我們不曾了解的繁榮發達的史前社會呈現給世人。”媒體團成員陜西日報記者陳志濤表示。
新發展:從單一產業到多元蓬勃
遼闊的湖面、綿軟的沙灘、古樸的老城、鐘靈毓秀的二郎山,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歷史沿革與文化彰顯,凡此種種,無不體現著“煤都”神木正在將天賦異稟升騰為高質量發展的熱潮。
氣勢恢宏的大劇院、造型別致的博物館、匠心獨具的體育中心、美輪美奐的圖書館等,神木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繁榮文化旅游事業。異彩紛呈的文化建設和蓬勃多元的旅游事業,構成了神木文化旅游事業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2019年神木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大神木古城、高家堡古鎮、長城沿線、沿黃旅游帶等核心景區打造力度,組織好環紅堿淖國際自行車、國際馬拉松等賽事;加大文化旅游項目招商,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由單一景區觀光向多領域的產業生態圈轉變;力爭全年接待游客突破8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益80億元。
這不只是一幅藍圖,更是未來魅力新神木的體現。近年來,神木市依托千年歷史文化,以老城為中心,著力開發紅堿淖、石峁遺址(高家堡鎮)、楊家城、神府煤田、二郎山、濱河新區、晉陜大峽谷七大核心旅游資源,打造黃河沿線、窟野河沿線、禿尾河沿線和紅堿淖塞外風光區。縱觀神木文化旅游資源,一個以“一心七區四帶”為架構的旅游布局已經形成。
神木共有紅堿淖1個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神木共計接待游客695.63萬人次,同比增長28%,實現旅游綜合收益70.44億元,同比增長26%。
神木旅游節事活動如火如荼,葵花文化節、紅堿淖旅游文化節、迎春燈展、冰雪游玩、紅堿淖“國家自然保護區”都使游客神往。每逢節日,來神木的游客“爆發式增長”,全域旅游逐漸取得跨越式發展。支撐配套體系方面,各項工作全域鋪開,形成全民全業辦旅游的形勢,旅游對城市品牌、產業轉型、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逐漸展現,為下階段旅游助力城市全面升級確立模式、沉淀經驗、奠定基礎。當前,“煤都”神木正在依托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致力將其打造為中國能源城市轉型升級樣板。